一直到清朝末年,今日的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所建立的现代主权国家的存在样式才被中国人接受——事实上离它被欧洲人广泛认可也不久。在那之前的国家疆域并不是完整的块状分布,而且疆域与疆域之间往往还有大片双方都不声称也不管辖的无人区。大国的疆域内往往还有诸多封建邦国的小疆域,最典型的莫过于先秦中国以及皇权旁落的神圣罗马帝国了。再比如强国附庸弱国,附庸控制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指使等同于本土,有的只有名义上的臣服。国家内部有时还存有异质部落、酋邦或者异族聚居区,包括游牧的、渔猎采集的抑或是因商业而形成的城市小社区。还存在海外领土、殖民地、总督区、飞地以及其他种类的领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何确定古代国家的疆域是一个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问题。今天这里只讨论单纯的历史学问题。最明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控制力是衡量它的最重要标准。
在官僚式封建制国家还未出现的时期(大概是中国的先秦时期,略等于欧洲王权专制时代),采用贵族式政体的国家通过层层分封确定社会等级、分割领土与人民。这导致大国内有小国,小国内有半独立城邦。这一时期,周王不能直接处理鲁国或者齐国的内部政务,法国国王被称为法兰西岛伯爵。附庸关系是决定这一时期某国疆域的重要因素。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帝国时代之际,郡县制逐渐替代封建制成为历史的主流。封建小国虽仍然散落在帝国境内,但受朝廷控制的力度近乎郡县。而这时候西域附属小国的臣服看起来不那么(像郡县那样)实质强力。然而对它们的控制力度至少是不弱于传统封建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所导致的义务和权力的。
中国古代外交体系内含有特殊的朝贡关系。中国对朝贡国的控制强弱不等。有些朝贡只是特殊贸易的一种形式,如南洋和西域以西的一些国家,而另一些则是明显的附庸关系,最有名的莫过于朝鲜、越南以及琉球。对于前者,朝贡只带来了不平等的经贸外交关系,而后者则带来了封建隶属和相当大程度上的臣服。以越南为例,千年北属的时期完全属于中国领土自不论,诸如莫氏受封指挥使或者其他需要中央政府册封的时期,明显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封建隶属关系,是有附庸性质的朝贡关系。
对于部落,要考察这些部落的政治层级,有无成为如同匈奴部落联盟这样高等级的独立政治实体。散居的零星部落,尤其是西南、西北的小部落,要观察它们的独立程度、对中央政府采取依存或抗拒的态度。这同美国占领印第安人土地的所谓西进时期有形似之处。
明朝前期接收元朝残存势力,对西藏进行控制。具体包括晓谕僧俗首领进京受封,定期朝贡,在藏区设置卫所、都司军事设施等。随着明朝的衰弱,对藏区的控制也逐渐有名无实。不过在明早期,对西藏的实际控制是明显的。
疆域的边界是经常变动而且各时期一般明显不同的。今日的边界由各种条约确定。不过古代世界的边界一般是习惯上的、模糊的甚至是条块状的。中国国内出版的历史图册,经常使用某时期最大疆域图,有时会绘制历史叠加最大疆域图。外国出版的中国地图,往往使用最小疆域图,有时使用历史叠减最小疆域图。这应该被视作当今政治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如果一种历史研究的逻辑甚至不能自洽,那一定不是合适的正确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