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城邦

由一城而一国的民族多矣。中国是这样,罗马是这样。国字的甲骨文乃是“或”字,持戈守卫的土地,就是“国”。在篆文时又加上了囗字框,成了“ 國 ”,乃是强调了它的范围。君主居住的城市,就是“国”,在国中居住的人民,就是国人,乡村居民就是野人。后来的国字推而广之,成了多个城市,多个乡村的概称。不过,像是“去国怀乡”“权倾朝野”这样的词,也表示后人并没有忘记它们的本义。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夏王国的扩张乃是由点及面的,确实然之。实际上,一直到明清时期,乃至今日,华夏——汉民族的扩张都是以这种扩张形式为主的。汉武帝充民福州,两千年后,福州人和福建其他地区的汉族血统都有显然的差异。明代西南地区的“县民”也是如此,据说到民国初年明代移民的后代还保持着一些独立性。城市包围农村,确实是三千年间的主流啊。

越南的主体民族自称京人,也是这样的道理。国、中国就是京,国人和京人对周围地区进行开发,于是这个概念就渐渐扩大化了,最后成为了中国人、京人这样整个民族的称呼。

说来有趣,中国两字,都是由军事术语发展而来的:中乃是手持中军大旗,国则是持戈保卫土地,今人仍可略观我们祖先的剽悍之风了。

作者: 张 云孙

吟游诗人,街头摄影师